第一次做toC产品的感受
注:toC的意思是to customer,也就是面向消费者的产品。“2C”是同样含义。
—
自从春节临近,快3周没写文章了,赶紧补上一篇。我想分享一下我来腾讯第一次做toC产品的感受。
首先想说明的是,我说的“做toC产品”不是说我改行做产品经理了,而是我工作的内容,是服务于toC的产品。这对我来说是个新的体验,因为我过往的三年工作里,一直以来做的产品都是服务于企业和大客户的,也就是toB的产品,to business。
做toC和toB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呢?在我看来就是没有“客户”这个角色了。在之前的两家公司做toB产品的时候,我在研发人员的队伍里,走的是离客户比较近的,不论是商业客户还是公司内部的“客户”。这些服务客户的经历,帮助我塑造了一些基本的观念和意识,譬如,如何理解客户的真正需求、怎样将需求转化为研发计划、怎么做研发成果的交付等等。
比如说,一个可能比较有趣的经验是,由于toB产品常是销售导向型的,如果客户的需求是经过销售同事的转述,再转达到研发部门,对需求的理解常常出现严重的失真。同时,研发部门又必然使用技术导向的视角理解需求,这样容易造成一个结果,就是各方都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务,但客户不满意,或产品未能给客户的业务创造出色的价值。
转过头看,看现在做的toC产品,则完全没有了传统意义上的“客户”这个角色。如果说一定要有客户的话,那可能就是对研发部门的SLA承诺,但这种关系更像是一种“战友”的关系,而在我过往的经验里,研发和客户的关系往往带有零和博弈的意味,比如说,客户总是想要更多功能、更快的交付速度、更好的交付质量、更低的成本。而研发部门往往不可能牺牲质量(否则就不是一个负责任的乙方了),那在这种情况下,就不得不在功能数量、交付速度和成本上做 trade-off。
没有了客户,但“用户”这个角色则比以往生动了很多。对于toB产品来说,大多数情况下,用户,也就是实际使用产品的人,在产品的商业模式里是相对不重要的因素。而对于toC产品来说,用户是毫无疑问的根本。比如,如果我在做线上变更的时候哪里没操作好,可能就会实时影响几千几万(虚数)用户的产品使用体验。对于我之前做过的toB产品来说,每天有很多时段的QPS为0,所以就算是线上搞挂了什么东西,都未必有人发现。
不过,也许是因为产品规模大,公司也大的原因,虽然我能“看到”用户的使用行为在我所负责的系统里的体现,但我和用户之间的距离还是很远的,甚至,我的上游部门,距离用户的距离也都很远,中间还有许多的环节。理论上,有些环节我并不需要了解,也完全不耽误我做好自己这块的工作,但我对自己的要求仍然是尽可能去了解更多的上下文,也就是真实的用户和我的工作内容之间到底都存在什么内容。
写到这里想到一个有点搞笑的事,大公司里倒是真的实现了软件工程里的迪米特法则,也就是一个对象不了解别人的事,也不耽误它自己好好运转。这在我之前的工作,尤其是第一家公司的工作经历里,倒是没有体会过的。因为那时候部门规模小,产品形态也相对简单,所以对产品从客户到交付的一切都有参与。
做现在的工作挺有成就感的,因为我能感受到我如果做好了什么事情,我就真的能在一点点的程度上,优化用户对产品的使用体验。在我的理解来看,绝大多数情况下,当用户的产品使用体验变好,可能伴随的就是使用时长、互动行为的增多,也意味着对产品盈利能力的利好。
上次找工作选择公司的时候,我也是特意考量了产品形态的要素,也就是更倾向于做toC产品。来腾讯做微视SRE的工作,很长见识,收获很大。
—
2021年02月14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