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

微信大扫除

一篇杂记。今天我对自己的微信进行了一番大扫除,主要是删掉了大量公众号。

前两天,我在朋友圈里看到一篇评论吴军的文章,逻辑很差,为黑而黑,不值一驳。但我发现发这篇文章的公众号竟然是我关注的号,我当时想,为什么我还关注过这种公众号?便打算周末的时候,看看自己都关注了什么公众号,该删的删。

刚刚,我大概花了——我觉得得有一小时以上的时间,用来清理公众号,删掉的能有100个以上。这个过程很有意思,我能从这个过程中观察到我的成长轨迹。有些曾经经常看的号,现在蒙尘都要三寸高了。我主要都删掉了什么公众号呢?

我是从关注列表的最下面开始翻的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陈年不更新的号。这些号里有小部分是朋友开的,只是很久没更新,也不知道是不是弃坑了,一般这种号我都会保留的,万一哪天更新了呢?还有一小部分,是那种很少更新,但是更新必看的公众号,一般这种号我都会置顶。那么剩下的基本就可以删掉了。说来很有意思,这种沉底的公众号里,有不少是那种因为不可明说的原因被永久封禁的号,哈。在陈年不更区,我删掉了90%的公众号。

那么继续往上翻,很快就踏入了频繁更新区。对于这部分公众号,我也停止关注了90%。既然没置顶,反正也很少看。我觉得人们总是容易高估信息给自己带来的价值。毕竟,这种对信息价值的认定,不完全是由理性来评判,而大脑的奖赏机制也会参与其中,永远不要尝试和多巴胺对抗。在取关的过程中,我发现这些被取关的号,有两种属性,或有其一,或同时具有。

吸引我的注意力,饥渴地 信息密度极低 我想,注意力也许是自媒体最宝贵的能量来源,就像汽车需要汽油,人类需要进食一样。但是,从二八法则来看,我把80%的公众号阅读时间放在了20%的公众号上,甚至,我绝大多数情况下,都大概只看10-20个公众号,可能我只有10%的时间会随机地施舍给几十甚至上百个公众号。我觉得用施舍一词非常精准,因为对于微信公众号来说,只要我保持日常的使用习惯(我从未使用微信公众号的信息流功能),这些低质公众号的信息流完全没机会让我看到。只有在我有主动获取额外信息的动作时,我才有可能看到这些公众号的推文。这和今日头条这样的App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

我用过一段时间的今日头条,后来卸载了,因为我不得不承认算法很懂我,我不想尝试和算法在人性层面上进行对抗。但我不得不说,单纯地从用户的角度来看,今日头条的信息流做的真的很不错。相比之下,微信的公众号信息流——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人喜欢用,但我觉得非常不好用。“在看”功能我尝试点开过,但我觉得这个功能有个很大的BUG,那就是社交属性和内容属性的取舍问题。我当然希望了解朋友们都在看什么内容,但我未必想看朋友们关注的内容本身。反正对我来说,”在看“功能比单纯的基于时间的信息流略好一点,但对我的根本需求来说杯水车薪

再说信息密度极低。我本来想说“较低”,但我仔细想想,用极低来形容并不为过。前些天刚听完吴军老师的信息论课程,信息量可以说是指我获取这个信息后“感到意外”的程度,也就是我获取了我本来不知道的信息。很多公众号的内容,我说的刻薄一点,信息量基本为0,或者说这信息的半衰期太短了。我并没有感到“意外”,或是这信息虽然很“意外”,但并没什么意义。

先说半衰期,我不是说半衰期太短的信息没有价值,比如我在清理公众号的过程中,就被贝克汉姆儿子的八卦新闻吸引,完整看完了,感觉挺好。但问题在于,这种信息实在是太多,太多了。只要你愿意,能永远地看下去,标准的tittytainment,奶头乐。

再说信息量低。根据我的观察,公众号里信息量高的,往往是一些个人类型的公众号,因为这些号的文章里,能够包含主观观点;再或者是一些信息整合类的公众号,比如各种大型的科技新闻类公众号,虎嗅、腾讯科技等,内容也都不错。但是有很多号,日常发的内容就是做一些简单的转载,或者是你一读就觉得非常”客观,第三方“的信息。但是正如吴军所说,你的发言要是做到绝对客观了,那就等于你什么也没说。

那么删掉了绝大部分的公众号后,我感觉公众号这个模块的可读性好了很多,噪音干扰少了许多。其实我也挺奇怪,我的公众号关注列表里,为什么有这么多我现在果断删除的号?回想过往,很可能是因为在朋友圈看到了一篇喜爱的文章,就顺手关注了这个公众号。但是到如今,不管是因为这个公众号,不能持续产出高价值的文章,还是我的口味发生了变化,反正就不想再看了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确实印证了一个道理,成功一次并不能说明什么,能持续地成功那是真的牛逼。对于公众号来说,能让一个读者持续地阅读他的文章,这不就是公众号的成功吗?

还有一些经验。比如标题里只要带有叹号的,每次发消息都同时发5-6篇的,都是取关高危公众号。

最后就是已经置顶的公众号了。这部分变动不大,我移除了少数几个我平时看的不多的公众号,打入冷宫(非置顶),大概还剩30个左右的置顶吧,不会全看,但至少都是我认可的信息源。其实有些人的文章,哪怕几个月一更新,我都会等着看。比如余晟、霍炬、道哥、和菜头这些个人公众号。有些文章会让你有总感觉,我竟然能免费看到这样的文章,赚了!对于这种情况,我一般是打赏+评论表示感谢。

另外就是把几乎所有的服务号都取关了,服务号强制弹消息,很烦,其实基本都不需要。另外删除了大量的群,我有一个简单的过滤标准,只要是自己不说话的群,一般删了也没所谓。

现在我的微信清爽了一些了,清空了全部未读消息,不会满屏都是群聊,公众号的信息也减负许多。但我发现,这就像是刚刚收拾齐整的房间一样,它也许早晚还会回到之前的那种状态——一种杂乱、腐坏、充斥着噪音的感觉,就像陈年的代码一样。那么,套用软件工程的经验,也许时时重构,时时保持自己的微信信息的生产量,保持在最小水平上,应该是个不错的方法。

很多人吐槽、批评微信,我没有批评的意思,微信很好,它连接了人与人,连接了人与内容生产者。我想,既然我们已经确确实实生活在这个时代,信息的生产速度是我们绝对控制不了的。既然如此,不如调整调整我们自己大脑中的防火墙,就像是噪音防治一样——如果我们不能解决噪音源,那至少可以带上降噪耳机。在信息时代的海洋中快意畅游,海水永远包裹着你。也许稍加练习,我们还是能够控制耳朵里要不要进水,以及进多少水。

2019年07月20日 家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