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一次学习了软件工程
我最近在极客时间上跟着学完了《软件工程之美》这门课。
很显然,我对软件工程很感兴趣,这门课基本上每次一更新我就会马上看(大概一周更新3节课),不是所有课我都学的这么积极。从课程结束语来看,课程的总字数将近30万字,也是一本小书呢。
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的同学,我学过软件工程。这是我在大三时上的课,现在想来,我对软工印象最深的是那本暖色封面的课本,不知因为什么原因泡了水,书本有点发皱。是的…这就是我对这门课最深的印象。很惭愧,应该是没怎么上课。
其实我在很久以前,就接触过一本业内人士都交口称赞的软件工程书《构建之法》,但当时(大概是大二),我对这本书中的很多内容都感到迷茫,不明白在讲什么,也不知道该怎么理解。原因也很简单,我完全没接触过”软件工程”,也没遇到过具体的工程问题。
我认识到,最有效的学习就是带着问题的学习,或者说,能和你的工作场景、你的现有知识结合起来的学习。所以我对《软件工程之美》的学习热情如此之高,毕竟课程中讲的许多问题,正是正在发生在我身上,或者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情。
要说课程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,是带给了我对软件工程的大局观认知。或者说,至少让我知道了,如果我想从大局观的角度看待软件工程,我需要知道哪些事。打个比方,课程指出,软件的质量由时间、范围、成本三大要素造就,这是一个非常通用的、有效的看待软件工程的角度。
因为一切工程都是现实问题,既然是现实问题就得考虑资源问题。什么是时间、范围和成本呢?比如说,老板下命令,项目要提前2周上线,也就是时间要素要减小。那如果仍然要保障质量(在绝大多数情况下,软件工程都不会牺牲”质量”),要么就砍范围(少做几个功能),要么增加成本(多派两个工程师)。那如果老板说,功能一个都不能少,资源也就这么多了,大家咬咬牙努力一下!那老板就很可能要承受软件交付质量下降的代价。这简直太常见了,BUG频发,技术债务都要利滚利了。
这就是一种看待软件工程的视角,在这门课里还学到了很多类似的角度,但时间-范围-成本→质量,是我印象最深的一点。
在写上面这段文字的时候,我想起来我在学校的时候上过一门课,好像也是讲软工,或者是讲敏捷开发,我记不太清了,是苏航老师。很惭愧,这门课我也没太认真听(唉,我承认,我的整个大学生涯都没太好好听课,这样其实不太好,小朋友们不要学我)。但是有那么一节课,有那么一瞬间,我专心听讲的那么一小会,我记得老师在讲”trade-off”,也就是”权衡”或者说”此消彼长”,大意是说,软件工程就是一个”trade-off”的问题。就这么句简单的话,随着自己的代码越写越多,就显得愈发有力。软件的设计、开发、交付过程,”trade-off”无处不在。
当然,在很多情况下,一个安分守己的程序员确实不用考虑太多问题,但是,只要软件工程想要成功,就必须有人考虑这些问题。我提出一个独家观点,就是不止需要一个人或者一两个领头的人需要关注这些问题,而是一个比例问题,也就是软件项目团队中有超过百分之多少的人需要关注工程问题,这个工程才有更大的概率成功。不过具体阈值是多少,我也不知道,还需要摸索一下。
很惭愧,如果读者你是一个正在上学的小朋友,请好好听课,尤其是认准那些在教你真家伙的老师,然后好好听课。
《软件工程之美》都讲了些什么呢?基本如下所示:
基础理论 项目过程 需求分析 系统设计 开发编码 软件测试 运行维护 经典案例解析 其中我收获最大的是靠前的部分,也就是基础理论、项目过程、需求分析、系统设计、开发编码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这门课不仅仅是在讲软件工程,而是在介绍一个软件工程师乃至架构师的必备知识。或者说,这门课在很大程度上,就像是我在这个行业中蹒跚起步的指南(极客时间上也有很多具有同类效果的课,一并感谢)。
我相信,评判学习过程的好坏,一个有效的检验标准是,学习到的知识是否能够真正为自己所用。从这个角度,我想了一下,我如今看待软件工程有哪些观点:
最首先的,敏捷开发是好的。小步快跑、关注交付、关注反馈。 用户的需求应是开发工作最根本的驱动力,而且得是真实的需求。 在产品前期,始终确保技术团队和产品的用户有直接联系,面谈好于电话,微信好于传话。 以终为始,在整个软件开发过程中,始终确认软件开发的目的。 警惕过度设计,最小化地设计架构。交付优先,而不是技术优先。 补充上一条:预测未来并不靠谱,少做预测。 作为程序员,有义务关注产品,有必要关注项目。 用好工具,将开发过程充分透明化,用工具解放低效的工作。 在边界范围内做事,除非[时间]、[资源]两个要素非常充裕,否则只用简单的、熟悉的技术。 以上简单罗列了一些我看待软件工程的方式。其中的很多一定会在将来产生变化,甚至被我自己否定,也一定会或早或晚新增很多条目。这都很好!我一点都不担心否定过去的自己,这当然是一件好事。我这个人对自己的主观观念往往态度坚定,当然有时候是过于坚定了。我始终相信,主观优于客观,表达优于对错。如果我不表达出我的阶段性观点,我的态度,如果我不去落实我所相信的观念,我又怎么会有机会去获取反馈以矫正我的错误?这是我的观点。
显然,软件工程这件事是我的一大职业兴趣。有时候在聊天的时候,会提到”认识自己”这个话题。我们所有人都同意,认识自己是一个困难的事,也很大可能是一个持续终生的事。但至少,我能通过这么一门课程,在我当前的职业阶段中,认识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具体领域,这不啻为一件幸事。能花几十块钱,让行业内最优秀的那一批人的知识为我所用,我想这首先是软件行业的幸运,其次是从业者们和我的幸运。
《软件工程之美》这门课我肯定还会再学一遍,同时我相信,等我这次再看《构建之法》这本书的时候,一定会比两年前有更深刻、更切实的体会。就像是我高中和大学时两次读《浪潮之巅》,感受差别之大有如读新书,相信下次再看也是一样。《浪潮之巅》正好要出第四版了,笑,又能买书了。
2019年06月21日 怀柔